文/白欣卉
登瀛書院為草屯首學,至今已有175年的歷史,在清朝時期道光27年,當時因爲教育不普及,民間社會崇尚透過讀書增識益智,因此地方仕紳為了讓大家有一個能夠學習的機會,並發起民間書社來倡議募資設立學堂,登瀛書院就此成立。
日治時期,受到政府實施皇民化運動的影響,臺灣總督府實施新式學制教育,原為漢學教育與科舉考試的書院被迫停止教學,轉型為新庄文昌祠,只剩下祭祀功能。因其地處偏僻,書院沒被日本政府選為國語傳習所或改建為公學校,使得書院和文物得以保留。
民國38年,國民政府退守臺灣,國民黨黨史館的部份檔案暫存於登瀛書院保管,也把地名北投路改為使館路。慶幸的是歷經三大時期,登瀛書院仍然保存完善,沒受到過多破壞,民國七十四年將新庄文昌祠復名為登瀛書院,並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登瀛書院殿內文昌筆。攝/白欣卉
登瀛書院全貌。攝/蔡沛凌
登瀛書院的格局是單進三合院式建築,中央為三開門的正殿,兩側為七間式廂房,正殿與廂房間有過水相連,屋頂是燕尾翹脊、雙龍護塔,正前有照牆一座,正殿之右前方有惜字亭。
目前登瀛書院隸屬南投縣政府,由廟方所成立的管理群負責經營,洪新發主委著重發展還原書院以前的特色,因為登瀛書院最主要的功能是教育後輩,提供附近鄉民學習的機會。登瀛書院文風鼎盛的原因,是由於過去草屯地區的民眾經常以文字來抒發情感或是表達對政府、各種人事物的見解,如今書院傳承這樣重大的歷史文化意義。
登瀛書院在每年都有兩次大型的文化推廣,平時舉辦的文化課程有詩詞吟唱、書法、南湖及學古人作詩,這些都為免費課程。在學古人作詩這一個班別裡,學員每天都會練習作詩,不管是青年還是老年人,大家都是抱著學習的心且不斷在進步。學員每年都會參加南投縣文化局舉辦的玉山文學獎,在登瀛書院開創學古人作詩班的11年來每年都有學員獲獎,今年的前三名還是登瀛書院包辦。
現任書院主委洪新發期望能藉此好好把整個登瀛書院推展出去,讓草屯地區有一個很好的文化氣息。在未來發展上陳天色顧問表示,登瀛書院已應用現代科技架設網站平台,讓國內外的民眾都能線上參拜和瀏覽登瀛書院的相關訊息和活動,目前網站瀏覽人數已超過預期。在創新和轉型的部分登瀛書院將著手規劃開發文創商品,但不做其他更大的營業行為,目的是不希望讓商業行為破壞書院原有的風貌。陳天色認為在現代轉型和文化創新的過程上並不是說要墨守成規,隨著時代與時俱進一定是必須的,但守護和保留其中既有的歷史底蘊和初心,始終是最為重要不能遺忘的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