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白欣卉
南投竹山因盛產竹子,早期農業社會需上山砍竹、挖竹筍,便開始有各式刀具的需求,於是在當地形成一條打鐵巷,其中的砍刀、割筍刀,或是耕作農田所需的鐮刀、鋤頭等,都由打鐵鋪所造。隨著產業變遷,自動化機械生產普及,傳統的打鐵店逐漸凋零,許多鐵舖也因為沒有後代繼承漸漸消失,不過當地第一間從清朝末年開始發跡的百年鐵舖「來發鐵店」,至今仍不改迷人的打鐵風景,堅持手工打造的鑄鐵技術遠近馳名,在現代更顯得特殊而珍貴,也讓人喜愛上手工鐵具獨有的溫度。
郭慶順手工製刀過程火光飛濺。攝/白欣卉
來發鐵店第四代傳人郭慶順,最引以為傲自家菜刀是全台少數遵循古法「鐵包鋼」工藝製作。鐵包鋼的優點是好磨、有韌性,以及提升打鐵上的手感,祖傳鐵包鋼工藝就像包三明治一樣,將鋼條放到鐵塊裡,接著上下打鐵鍛造塑形,目的是為了將鐵與鋼緊密融合,歷經千錘百鍊,才能慢慢變成刀的雛形。儘管比起一般鋼板,鐵包鋼工序複雜,還得花上三、四個鐘頭反覆熔融鍛造,但刀具使用起來卻最堅固耐磨。
郭慶順從十四歲開始就跟在父親身旁學打鐵,在現今壓模就可以輕鬆做一把刀的時代,他還堅持著手工鍛敲及客製化的服務,憑藉的就是他五十多年來累積的手藝與經驗。郭慶順強調慢工才能出細活,因為講求品質所以沒辦法追求快速,為了保持傳統技藝的功夫,任何一道製作程序都不能馬虎。含著「鐵湯匙」出生的郭慶順帶著鋼鐵般的意志打了一輩子的鐵,心中有著傳統技藝傳承的夢想,目前與第五代兒子郭志榮父子倆共同經營。郭志榮原本擔任電子工程師,儘管前景優渥,但爸爸郭慶順卻說:「工程師很多,打鐵師很少。」因為這句話,郭志榮決定放下一切回鄉當起打鐵師傅。
百年傳承,手工製刀。攝/白欣卉
以前是農業社會,山上的竹子要用柴刀砍,開路也要用鋤頭,現在砍竹子都是使用電器除草機或挖土機,隨著農業時代的結束,許多傳統打鐵店一家家關門,郭慶順和郭志榮父子倆則一起攜手轉型,推出藝術刀及客製化製刀服務,像是閃耀著美麗水波紋的武士刀、開山刀、片刀,又或是可隨身攜帶的鑰匙圈刀具都能夠訂製,純手工鍛造所形成的迷人紋路,讓堅守百年打鐵工藝的郭家父子重新找出生存之道。
也許打造傳統農具已經式微,但純手工客製的刀具仍受到不少民眾喜愛,每一把用汗水與心意打造的刀,都存在著匠人的溫度與其中的歷史記憶。